“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,中國金融業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不會改變,構建互利共贏金融發展格局的決心不會改變,推動建立更加包容的國際金融體系的決心不會改變。”6月18日,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2025陸家嘴論壇開幕式上作主題演講時表示。
李云澤介紹,金融監管總局將堅決貫徹黨中央、國務院決策部署,進一步拓展金融開放的廣度和深度,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動力和活力。論壇期間,金融監管總局與上海市政府聯合發布《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方案》,推出一系列務實舉措,包括鼓勵上海在科技金融、跨境金融等領域開展創新試點,支持符合條件的全國性銀行在滬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,支持探索不動產、未上市股權等非貨幣信托財產登記上海模式,提升上海國際再保險、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等。
開放合作是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。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們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、促發展,金融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,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。據李云澤透露,目前全球前50大銀行中有42家在華設有機構,40家最大的保險公司近半數已進入中國。八成全國性銀行通過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,提升了公司治理效能和經營管理水平。
中國的金融開放不僅惠及自身,也為全球資金提供了良好的資產配置機會。目前,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總資產超過7萬億元,各項業務保持良好增長態勢。例如,外資保險公司保費占國內市場份額,已從2013年的4%提升至目前的9%。外資銀行衍生品業務國內市場占比近五分之一。同時,中資機構也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泛展業,有力促進了雙邊貿易和相互投資。
圍繞構建金融高水平開放新格局,李云澤表示,一是要穩步擴大金融制度型開放。近年來,我國著力健全規則、規制、管理、標準體系,完善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,銀行保險領域的限制性措施已經基本取消。下一步,將大力復制推廣自貿區、自貿港擴大制度型開放的經驗做法,支持外資機構參與更多金融業務試點。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協議中金融領域相關規則,探索在更寬領域、更大幅度上加大開放力度。
二是持續優化外資營商環境。加快推進金融領域法治建設,有效維護金融市場公平秩序,積極營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。健全與外資機構常態化溝通機制,深入了解實際需求,著力解決難點堵點問題。根據外資機構業務特點和風險特征,及時優化相關政策,讓外資機構在更加友好包容的環境中各展所長、健康發展。
三是共同筑牢全球金融安全網。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,積極參與制定和維護國際金融監管規則,扎實推進《巴塞爾協議Ⅲ》和保險業新會計準則等制度實施。將繼續推動國際金融監管改革,支持國際金融組織在完善全球金融治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作用。加強多邊和雙邊金融監管協調,促進跨境監管和危機管理合作,為全球金融穩定貢獻更大力量。
改革開放40多年來,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“兩大奇跡”,金融業也保持了健康發展和總體穩定。“中國擁有充滿活力和潛力的超大規模市場,過去是、現在是、將來也必然是全球金融機構展業興業的沃土。”李云澤說。
近年來,消費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,市場規模全球第二,中國正在加速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。不少外資機構在消費金融、普惠金融領域有豐富經驗和獨特專長,深耕中國市場必將大有作為。中國創新成果加速涌現,近年來,一些國際機構投資中國科創企業獲得豐厚回報,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日益看好中國科技發展潛力。中國歡迎外資機構深度參與中國科技金融、數字金融實踐,促進“科技—產業—金融”良性循環。在綠色金融方面,目前中國綠色信貸規模全球第一,綠色債券、綠色保險市場規模居全球前列,預計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資金需求將超25萬億元。中國支持外資機構廣泛參與中國綠色金融市場,共同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更多中國范例。在養老金融方面,近年來,我國有序擴大養老理財、養老儲蓄、專屬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金試點。李云澤表示,預計2035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,銀發經濟規模有望達到30萬億元。希望更多外資機構積極參與,更好發揮產品設計、保險精算、投資管理等專業優勢,共享中國養老市場發展紅利。此外,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且持續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,中國家庭的現金和儲蓄占比超過一半,遠高于經合組織(OECD)國家約三分之一的平均水平。金融監管總局支持外資機構在理財投資、資產配置、保險規劃等領域加大布局,更好滿足客戶財富保值增值等綜合化金融需求,促進財富管理行業提質升級。
(來源:金融時報)
youfunjy.cn
400806-3768
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鄂 爾多斯東大街銀聯大廈13層